【蒿里行原文及翻译】《蒿里行》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,属于《相和歌·挽歌》的曲调。这首诗以悲凉的笔调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,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。
一、
《蒿里行》通过描写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、尸骨遍野的惨状,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沉郁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,是曹操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关东有义士,兴兵讨群凶。 | 关东的义士纷纷起兵,讨伐奸贼董卓。 |
初赴咸阳桥,盟津渡河北。 | 起初在咸阳桥出征,渡过黄河向北进发。 |
虎口脱生还,苦战几时休? | 在虎口般危险中逃脱,艰苦战斗何时才能结束? |
汉室三十六帝,尽为草木枯。 | 汉朝三十六位皇帝,如今都如草木枯萎。 |
陈王昔时宴平乐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 | 从前陈王设宴于平乐观,挥金如土,豪气干云。 |
天子守孤城,万马嘶风尘。 | 天子被困在孤城之中,战马嘶鸣,风尘滚滚。 |
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 | 白骨暴露在荒野,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声。 |
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。 | 百姓死剩无几,想到此情令人肝肠寸断。 |
三、作品赏析
《蒿里行》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乱的诗作,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。曹操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,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。
诗中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一句,已成为千古名句,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后土地荒芜、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象,极具震撼力。
四、结语
《蒿里行》作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,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,也体现了他关注现实、心系苍生的人文情怀。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是研究汉末历史与文学的重要资料。